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_少妇视频在线_青青草视频一区_精品国产福利

永泰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永泰縣城鄉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實施細則的通知
樟政〔2016〕140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單位:

  《永泰縣城鄉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實施細則》已經縣十六屆人民政府2016年第1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永泰縣人民政府

  2016年9月8日

  

永泰縣城鄉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進一步規范臨時救助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妥善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發揮臨時救助“救急難”的托底作用,現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 649 號)、《福建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閩政文〔2015〕80號)、《福州市城鄉困難居民臨時救助暫行辦法》(榕政綜〔2012〕158號)和《福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困難居民臨時救助的工作意見》(榕政辦〔2015〕357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臨時救助是指政府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暫時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的應急性、過渡性的救助。

  第三條  臨時救助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堅持應救盡救,確保有困難的群眾都能求助有門,按規定得到及時救助;

  (二)堅持適度救助,著眼于解決基本生活困難、擺脫臨時困境,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三)堅持公開公正,做到政策公開、過程透明、結果公正;

  (四)堅持制度銜接,加強各項救助、保障制度銜接配合,形成整體合力;

  (五)堅持屬地化管理,各鄉鎮人民政府對本區域內的臨時救助負責,村(居)委會協助調查,理順渠道,及時給予幫扶、救助。

  (六)堅持資源統籌,促進政府救助、社會幫扶、家庭自救有機結合。

  第四條臨時救助制度實行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制。縣民政部門負責統籌臨時救助工作的政策完善和組織實施,做好審批管理和資金發放工作;縣財政部門負責做好臨時救助資金和工作經費的預算安排、籌集、撥付和監管,保障臨時救助工作的開展;縣衛計、教育、住建、人社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臨時救助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應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在便民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設立社會救助申請受理窗口,負責臨時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公示等日常管理工作,受縣民政局委托,發放救助資金,各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困難排查、信息報送、宣傳引導以及臨時救助申請、審查和公示工作。

 

  第二章 救助對象和范圍

  第五條 臨時救助的對象:

  具有本縣戶籍,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個人。非本地戶籍的外來人員,持有當地居住證、在當地累計繳納社會保險費滿1年以上(含)且1年內有繳納,符合條件在居住地申請臨時救助的,參照當地居民予以救助。

  (一)家庭對象

  1.因火災造成家庭財產嚴重損失或人員傷亡,因交通事故、溺水、人身傷害等意外事件造成人員傷亡,因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因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或重度傷殘等原因,未獲得相關保險補償、賠償或雖獲得相關保險補償、賠償,仍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

  2.因家庭成員重傷病需長期治療、接受非義務教育等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養家庭。

  3.縣人民政府認定的遭遇其他特殊困難的家庭。

  (二)個人對象

  因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突發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難,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個人。其中,符合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條件的,由縣民政局按有關規定提供臨時食宿、急病救治、協助返回等救助。

  第六條 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需要開展緊急轉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屬于疾病應急救助范圍的,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不予實施臨時救助:

  (一)家庭有就業能力的成員無正當理由拒絕就業,好吃懶做,不自食其力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因打架斗毆、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造成生活困難的;

  (三)因自傷、自殺、自殘、酗酒等個人行為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因矯形、美容、鑲牙、配眼鏡及購置保健用品等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責任事故已經得到責任人賠償或者保險公司理賠后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

  (六)因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導致人身和財產受到損害的;

  (七)不能提供有效原始證明材料的。申請對象不符合或申報事實不清、手續不全、不按表格填寫、群眾有爭議的。拒絕管理機關調查,隱瞞或不提供家庭真實收入,偽造、涂改相關票證,出具虛假證明的;

  (八)法定贍(扶、撫)養人未按規定履行義務的;

  (九)家庭成員自費在高額收費學校就學或出國留學的;

  (十)縣民政部門認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員。

 

  第三章 救助標準

  第八條 臨時救助標準統一按我縣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困難家庭人口數和困難延續時限三個要素計算確定,具體計算方法為:困難家庭一次性臨時救助標準=困難家庭人口數×困難延續時限(以月為單位)×永泰縣當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標準。申請人以同一事由申請臨時救助,原則上一個自然年度內只能享受一次。臨時救助按家庭和個人兩種對象進行救助,救助延續時限最高不超過12個月。

  (一)家庭對象

  1.因遭遇火災造成家庭財產嚴重損失的,救助延續時限按1-3個月確定,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5000元。

  2.因火災、交通事故、溺水、人身傷害等意外事件造成人員傷亡,按4—6個月確定,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10000元。

  3.因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或重度傷殘的,救助延續時限按6—12個月確定,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20000元。

  4.因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一年內患病治療費用在扣除各種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醫療補助和社會幫扶救助資金后,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數額仍較大,導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家庭救助:

  (1)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2萬元至4萬元,給予1000元至2000元的救助;

  (2)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4萬元至6萬元,給予2000元至3000元的救助;

  (3)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6萬元至8萬元,給予3000元至4000元的救助;

  (4)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8萬元至10萬元,給予4000元至5000元的救助;

  (5)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10萬元以上,給予1萬元至2萬元的救助。

  5.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養家庭救助:

  (1)因子女教育費用負擔過重(接受非義務教育),救助延續時限按1—3個月確定,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5000元。

  (2)因家庭成員重傷病需長期治療,救助延續時限按1—3個月確定,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5000元。

  (二)個人對象

  1.因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突發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難,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個人,救助延續時限按1—6個月確定,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3000元。

  2.重點優撫對象(含革命“五老”人員)、重度殘疾人、需強制治療的精神病人等因患病住院或長期康復治療,一年內治療費用在扣除各種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醫療補助和社會幫扶救助資金后,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10000元及以上,導致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按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的50%進行救助,救助金額不超過10000元。

  3.因個人其他原因導致臨時困難需要“救急”的,最高救助金額不超過1000元。

 

  第四章  救助程序和方式

  第九條 申請臨時救助按照以下程序辦理:

  (一)申請。申請臨時救助的家庭或個人必須向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提出書面申請,或委托村(居)民委員會、其他個人代為提出書面申請,填寫《永泰縣臨時救助申請審批表》,并相應提供以下證明材料:

  1.戶口簿和身份證原件;

  2.低保證、重點優撫證件、革命“五老”證件、重度殘疾證件或家庭成員收入證明;

  3.遭遇突發性、臨時性困難相關證明材料;

  4.重病患者家庭申請臨時救助時需出示縣新農合或城鎮醫保中心提供的當年度個人自付結算單據;屬車禍(交通事故)的應提交事故發生地的縣級公安交巡警部門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或事故證明,已投保的應提交保險部門的理賠憑證;因子女教育費用負擔過重申請臨時救助的應提交子女學籍證明;其他原因導致困難的附相關證明。

  (二)受理。

  1.申請受理。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臨時救助申請受理,由其社會救助服務窗口具體辦理。

  (1)對于具有本地戶籍和持有當地居住證的非本地戶籍人員,由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社會救助服務窗口直接受理。

  (2)對于未取得當地居住證的非本地戶籍人員,當地鄉鎮人民政府社會救助服務窗口協助其向縣政府設立的救助管理機構(即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等)申請救助,并按生活無著人員救助管理的有關規定給予救助。

  無正當理由,鄉鎮人民政府及其社會救助服務窗口不得拒絕受理;因情況緊急無法在申請時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的,鄉鎮人民政府社會救助窗口可先行受理。

  2.主動發現受理。鄉鎮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員會要及時核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提出救助申請。公安、城管等部門在執法中發現身處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失去主動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應主動采取必要措施,幫助其脫離困境。鄉鎮人民政府或縣級民政部門、救助管理機構在發現或接到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報告救助線索后,應主動核查情況,對于其中符合臨時救助條件的,應協助其申請救助并受理。

  (三)審核。鄉鎮人民政府接到臨時救助申請材料后,應在10個工作日內,在村(居)工作人員協助下,采取入戶調查、鄰里走訪等方式進行調查,對申請對象家庭經濟狀況、財產狀況、人口狀況、困難程度和家庭類型進行核對,并提出審核意見。入戶調查時應由鄉鎮工作人員、村(居)工作人員各1名以上組織開展,并如實填寫《永泰縣申請臨時救助家庭人員情況核查表》,確保調查結果的客觀、公正。

  (四)公示。鄉鎮人民政府及其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會同村(居)對申請臨時救助的家庭和個人調查結束后,提出不予救助或給予救助的具體意見,并將具體意見等相關事項在申請人所在村(居)進行為期3天的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的,按規定權限審批或辦理并發放救助資金;存在異議的,重新審核。

  (五)審批。1000元以下臨時救助縣民政局可委托鄉鎮人民政府審批和發放,發放情況應報縣民政部門備案。鄉鎮先行墊付臨時救助資金,每季度最后一個月與縣民政局結算一次,并附救助明細表及相關材料。1000元(含)以上臨時救助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初審提出審核意見,報縣民政局審核審批,實行社會化發放。

  第十條 臨時救助的緊急程序。對情況緊急的,縣級民政部門應啟動應急救助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會同鄉鎮人民政府采取直接受理申請、直接審批、先行發放、補辦手續的方式,為困難家庭提供及時的基本生活救助。

  第十一條 對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可采取以下救助方式:

  (一)發放臨時救助金。實行臨時救助金社會化發放,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將臨時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對象社保卡或其他個人賬戶,確保救助金足額、及時發放到位。情況特殊的,可直接發放現金。

  (二)發放實物。根據臨時救助標準和救助對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發放衣物、食品、飲用水,提供臨時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對于采取實物發放形式的,除緊急情況外,要嚴格按照政府采購制度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提供轉介服務。給予臨時救助金、實物救助后,基本生活仍然特別困難的居民或家庭,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條件的,要告知政策并協助其申請;對需要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通過慈善項目、發動社會募捐、提供專業服務、志愿服務等形式給予幫扶的,要及時轉介。

 

  第五章 救助資金與管理

  第十二條政府應多渠道籌集臨時救助基金。臨時救助基金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預算資金、社會捐贈資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資金。

  第十三條 臨時救助資金籌集標準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醫療保障水平等因素適時調整。目前,縣財政按本縣戶籍人口每人每年7元的標準籌集。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有結余時,可以安排部分資金用于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臨時救助支出。今后,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臨時救助籌資標準。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臨時救助提供捐助。

  第十四條臨時救助資金應專款專用,年度結余資金可結轉下年度使用,但不得用于平衡預算或挪作他用,其籌集、管理和使用接受縣財政、審計、監察部門監督。

  第十五條縣民政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應建立臨時救助檔案,健全救助對象申請審核審批材料、資金臺賬、發放名冊等資料,做到資料完整,便于查詢利用。

 

  第六章 監督與處罰

  第十六條 臨時救助實施情況要定期向社會公開,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對于公眾和媒體發現揭露的問題,應及時查處并公布處理結果。縣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要加強對臨時救助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防止擠占、挪用、套取等違紀違法現象發生。

  第十七條 申請臨時救助的對象應自覺接受民政部門的調查,如實提供家庭收入等相關情況。采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臨時救助的,給予批評教育,由所在鄉鎮追回救助款,并取消其一年內再次申請臨時救助的資格,情節嚴重的,追究其法律責任。村集體組織提供虛假證明的,應對責任人予以追責。

  第十八條 臨時救助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依法辦事,接受監督。對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造成嚴重后果的,由所在單位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十九條 本實施細則由縣民政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下載
相關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极县| 任丘市| 杂多县| 无棣县| 禄丰县| 曲麻莱县| 乐都县| 浏阳市| 城市| 开封市| 合山市| 察雅县| 祁东县| 祁连县| 贵南县| 普兰店市| 万载县| 禹州市| 苏尼特右旗| 贺州市| 资源县| 明光市| 安阳市| 罗江县| 秭归县| 金平| 株洲县| 东至县| 将乐县| 绥芬河市| 昆山市| 武威市| 龙海市| 罗定市| 安顺市| 麟游县| 安义县| 随州市| 体育| 万年县| 色达县|